强化版权意识,以“二创指数”提升影视剪辑类短视频的独创性,助力影视作品的短视频宣传与传播——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关注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良性发展

2021 06-04

2021年5月14日下午,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承办的“短视频版权治理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成功举行。来自中宣部版权局、国家电影局等行政部门以及司法机关、互联网视频平台、高校的专家学者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图片 1.jpg
研讨会围绕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热议的短视频版权治理议题展开讨论。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先生、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教授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先生作主旨发言。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冯文礼先生主持论坛。
image003.jpg
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先生

image002.jpg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先生
image001.jpg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教授
image004.jpg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冯文礼先生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歌东教授、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东阳伯乐影视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文伯先生分别代表短片短视频艺委会做了主旨发言。


截屏2021-06-04 下午6.06.02.png


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歌东教授

张歌东: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感谢各位来到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举办这样一个高层次的论坛。我们今天来探讨“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这个话题,首先我是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来探讨这个话题。因为在我们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一个数字影视与网络视频制作方向,这是为适应网络时代发展而开办的,我也开了一门《网络视频节目创作》课程,所以这几年一直对网络视频领域有所涉猎。

另一方面,我想从专业委员会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话题。中国电影剪辑学会短片短视频艺术委员会成立伊始,正值影视剪辑类短视频版权问题引起行业及社会的关注。在专委会成立之初,我就希望短视频将来能成为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而短视频作品的独创性与原创性正是其艺术性的根本保证。从这个角度来讲,短视频与跟二度剪辑创作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就发起举办了这样一个论坛,感谢各方的支持!

影视剪辑类短视频核心点在于如何判定短视频的独创性,所以我今天想跟各位专家一起,给大家分享一些案例。我们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给现有的影视剪辑类短视频做一番梳理。至于在版权方面有哪些是侵权,哪些是合理使用要交给在座各位法律专家来评判。

以前说到短视频,影视从业者们往往觉得“比较low”或者“不上档次”。其实电影的原初形态就是短视频。大家都知道《火车进站》。大家现在看到的是3年前我去参观法国里昂的卢米埃尔兄弟博物馆时,拍到的一段人们在雪后巴黎街头欢笑打闹的画面,它和《火车进站》同时期,真实地反映了那时人们的生活状态,可谓是最早的短视频。

从传统广播电视到今天,如何来定义短视频,只有时长这一个维度吗?我们经常说十几秒的短视频追求的就是一种多巴胺式的快感,那也还有几分钟甚至更长的短视频,它们跟短片有什么区别呢?是艺术形式,表现手法上存在不同吗?有相同的我们就归为前类,尽量寻找不同。所以我觉得对于短视频而言时长是一个维度,但不是唯一的维度。未来随着短视频品质的提高和显示科技的发展,手机屏幕将越来越大,分辨率越来越高,所带来的沉浸感会越来越强,短视频将不再囿于移动端,有望成为一种广泛存在的娱乐形式。
image006.jpg
我们现在说基于影视作品的二度创作短视频,其实追溯起源,就要从恶搞陈凯歌导演《无极》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说起。所以说这类短视频的原初本身带有某种“原罪”,始于恶搞。

这些年网上特别流行的舶来品“鬼畜视频”,是一种源于日本的视频类型,通过高频度重复视频片段来营造一种洗脑或喜感效果。可能对于像我们这样年龄段的观众来说,觉得这就是一种毫无美感的洗脑视频。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受众群体,也形成了某种视听风格,至少算作是一种调性吧。

再后来,讲到影视解说类短视频的风行,就不得不提及台湾地区的一个视频博主“谷阿莫”。他的短视频就是把影视原片按自己的文案重新剪辑,再结合自带台湾腔的犀利吐槽,在网络上风靡一时,我想在座的各位都看过。

目前针对影视二度创作短视频的分类,其实从学术上来讲都还在探讨中,因为现在业界走在了前面,或者说自媒体创作者走在了前面,他们正在用作品给短视频下定义。
我们现在简单的梳理了一下,按独创程度从低到高排序介绍:
首先谈到的是“剪刀手”短视频,就是将影视原作切条,加上背景音乐,直接大批量生成、上线传播,这个构不构成侵权呢?这个其实比较好判断,单纯毫无独创性的切条、搬运绝对是踩了版权的红线。

至于“低独创度改编”的短视频,我这里提到一个特别经典的案例:就是德国电影《帝国的毁灭》中希特勒发怒时,有一句台词听起来很像中文“我从河北省来”,那一段在网络上流传得非常广、迭代非常快,大家为这段视频配了各种各样的字幕,那么在这里有没有独创性?需要各位探讨,画面还是原作的画面,但整个配音都改了,或者字幕全改了。这类短视频有很多都是同一部电影衍生出来的不同段子。

而“电影解说”的“”独创性“略高些,大都利用短短几分钟时间为观众简要介绍一部电影的梗概,视频中引用了大量的原作画面,加上创作者的分享,在原作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加了自己的解说,与当年广播中的电影解说类似。

而“电影解读”类二创短视频与“电影解说”相类似,在短视频中也是引用影视原作素材、复述原作故事,但是有“解读”,在复述故事之后加了更多创作者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分析等主观评价。我认为它的“独创成分”要比“电影解说”略微高一些。

这些类型不一定严格划分,还有一类如“电影横评”。创作者在短视频中同时引用多部电影进行点评,带有视频评论的风格,这一类确实创作者主观发挥的程度要再略微高一些。

至于“改编故事短片”呢,相对来说改编程度更大一些,利用了原作的画面,但是利用一定的叙事手法将画面与自己原创的故事梗概相统一,但它能不能作为原创度比较高的类型呢?我觉得我没有办法判断,所以加了一个引号,这一类作品还是相当多的,相较于以前的类型,还算是高了一个层次。

混剪类短视频,分为混剪MV和主题混剪两大类。前者也是学生们“趋之若鹜”的,每次课程作业都有同学想做这个类型。影视混剪类从剪辑创作角度来讲确实它的创作空间很大。从剪辑手法、技巧的运用,再到需要浏览大量的素材,通过配背景音乐形成MV,让音乐和视频节奏可以完美契合在一起,从剪辑角度来说创造性很大。

在这浩如烟海的影视剪辑类短视频中,还有一类是围绕同一个主题进行混剪。像“这盛世如你所愿—10分钟爆燃中国近代史电影”这类主题积极、热血向上的混剪作品。年轻人的创造性发挥,用已有的电影素材剪辑,演绎出有深度有思考的宏大主题。这一类近几年越来越多,而且反响也不错,我们觉得是影视二创短视频从以前的恶搞发端逐渐走向了正能量演绎的一种体现。

还有一种视频人物志类短视频,将同一位演员在不同的影视作品中的不同的角色剪辑在一起,视频的重点也放在对同一人物在不同影视作品中的表现对比上。
我觉得独创性较高的是视频影评类短视频,相当于把原本文字化的电影评论变成了视频的方式,将视频作为阐释评论观点的媒介,其核心更多的还是自己的表述,就是即使把视频关掉,本身就是一篇电影评论,这种类型目前在网上也比较流行,比如对电影《流浪地球》的视频影评。

刚才各位完整欣赏的这一段是前不久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兄弟回眸穿越的蒙太奇段落,后来在短视频平台上对这一段后期改编的形式越来越多,衍生出了大量的“二创”短视频,点赞量播放量都非常大,我们可以看到旁边的弹幕评论,一条条的热评可以感受到年轻人对先烈的真挚情感。

我想从短片短视频艺委会和专业创作人的角度来说,特别希望能够把合理使用的边界厘清,在尊重版权的前提下能够发挥剪辑艺术的长处助力短视频的发展。从剪辑角度来讲,自100多年前电影诞生以来,电影语言在爱森斯坦和格里菲斯等大师的基础上一直在进化。而现在的网络时代,短视频类型越来越多,创新性越来越高,我们从剪辑艺术角度也在探索怎么样能够发挥这样一个长处,来助力媒体融合,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我们希望能从视频的剪辑程度,音频的改编程度,主题的改编程度,故事的改编程度等几个维度,为影视剪辑类短视频设计一个创作质量评定标准,我们暂且就叫“二创指数”吧。“二创”第一个层次是指依托于影视原片素材的二度创作;第二个层次是指对影视原作的剪辑与改变程度,在这里我想引用习总书记提到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思路,“二创指数”的高层次就是指对影视原作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程度,能够拥有更高的制作水准和更好的故和主题。我觉得未来的“二创视频”如果能在剪辑和改编上达到这样一个层次,这样的短视频就有望成为相对独立的一种类型,这也是我们从专业角度对“二创视频”未来发展的一个期待。



篇幅有限,更多内容点击链接:http://www.cceachina.com/mobile/index/detail/type/3/id/47